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怎样应对孩子们的叛逆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3-05-26 12:05:58


随着高中生的成长,孩子越来越叛逆了,独立意识渐强,要求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不希望受到过多的管束。而某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这样子女的渴望独立与家长不恰当的好意关心,就会产生思想上的冲突、矛盾。或许有些家长因工作繁忙,很少与子女谈心,进行思想交流,只是定下一些严格的规定来约束限制子女的行为。因此,作为子女的高中生没有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与父母缺乏交流,就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

一、青春期的特点

通常把十一二至十三四岁称为少年期,十四五至十七八岁称为青年初期,少年期和青年初期合称为青春期,即初中和高中阶段。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从童年期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个体经历了青春期的生理巨变,也经受了心理发展的种种困惑,矛盾和挑战,在这关键的人生道路转折的时期,每一个中学生都以旺盛的精力,吸取知识,思考着人生,寻找着友谊,追求着爱情,还面临着职业选择等人生难题。

青春期的到来,对于中学生所产生的影响,以下几种最为普遍:

渴望孤独早在婴儿期,婴儿就希望与别人在一起,个体的这种欲望在小学阶段的“伙伴年龄”达到了顶峰。

到了青春期,情况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青春期的学生不再和同伴玩,而从群体中退缩出来,离群退出时,常会发生与朋友争吵,以及友谊破裂的事。他们常单独地在房间里打发时间,有时候会突然的很不想参加家庭的活动,这种情况常发生在十一二岁。

反抗心理青春期与父母冲突最厉害的时期在十二三岁。

第一反抗期,三岁左右,什么事情都需要自己做,别人帮忙就生气,这是自主性发展的缘故。

第二反抗期,常与父母发生争吵、冲突,这种冲突有时候会导致纠纷而使中学生情绪不好,心情黯淡,甚至引发离家出走的念头。学生反抗父母的情绪有时会表现得非常强烈,他们的口头禅是“啰嗦”、“少管闲事”或用力关门,致使父母担心或生气。

独立自主青春期代表着自主性的独立发展,也称为“自我觉醒的时期”。自主性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行动,由于这时是自我的萌芽时期,处于青春期的个人思想还未成熟,无法顾及到对方,所以表现出来不考虑别人的想法与心情的特点。

年龄小的孩子看不到父母就不安,但是到了青春期,孩子从心理上开始脱离父母亲,这叫做“精神上的断乳”,任何人在此时,都会逐渐脱离家庭而独立,去寻求自己的生。

友谊交往逐渐克服团伙的交往方式;朋友关系在中学生活中日益重要;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二、逆反心理

它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青少年正处在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阶段,在认识事物和看问题时常常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因而易与家长的意向不同。当意向不一致时,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就会与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其实质是突出主体(自我)的某种需要或尊严,突出自我独立性、自主性或存在价值;相反,表现出对他人的不遵从。其实,逆反心理并非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于父辈与子辈之间价值观的不一致而产生的正常的心理过程。

三、叛逆心理的成因

1主观方面:

心理受挫学生具有强烈的自尊性,总希望教师、同学重视、赏识。长期得不到这种满足,心理受挫,就可能发牢骚、闹情绪,甚至而用“非常”方式需求关注。

好奇性驱使学生对未知事物有好奇性,总想解开他们的“神秘面纱”。探个究竟,看个明白,亲身体验一下,往往事情越有阻挡,对学生就越有诱惑力。

性格因素部分学生性格孤僻、任性,常以自我为中心,爱耍小脾气,听不进不同意见,拒绝有意帮助、自控能力较差。

2客观方面

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对子女性格、行为习惯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认为,父母对于子女过分溺爱或过于专制,可能使孩子产生任性、反抗和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教师态度教师教学缺乏民主意识,对学生缺乏爱心、耐心,教学方法简单、粗暴、甚至挖苦、讽刺、体罚学生,伤害了学生的自尊性,易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

班风不良有叛逆心理的学生相互感染,进取目标受挫。

四、叛逆心理的表现

1、否定性对学校、教师的教育和学校制度,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和无端否定。

2、评判性评判学校和老师,评判老师的教学和行为。由于对学校部分老师的不认同和抵制,对老师所教的学科与相关科目学习出现滑坡现象;评判社会对社会负面现象不接受和不理解。

3、对抗性对父母十分冷淡,关系距离加大。认为父母的管教不符合自己的现实生活标准,实施消极抵制、明显对抗;不接受倾向明显,甚至公开敌对;要求他们做的事情偏偏不作,或者反其道而行之。

4、冷漠性对抗造成与父母关系恶化,对父母对自己的不尊重行为产生厌恶和反感产生关系情感的冷漠现象和行为上的违拗性。面对父母伤心的眼泪不能使他们动情。

5、阶段性青少年的叛逆体现出一定的阶段性,主要体现在心理认知能力和生物性适应能力增加阶段;心理认知能力上升,评判能力和世界观开始形成。他们不在盲从权威,对权威的代表,教师、家长开始置疑,叛逆行为表现开始;世界观的初步形成表现为对自我评判结果的维护,维护判断就是维护自我,就是我们所说的自尊心的表现。叛逆常常在青少年世界观的初步形成阶段出现。

五、叛逆心理的教育对策

心理疏导法疏导的关键就是与学生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受压抑乃至反抗的情感原因,把不满情绪全部发泄出来,以达到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和内心平衡。使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一要抓住逆反的“症结”所在,在“疙瘩”处设法使招,使学生想得通并愿意接受教育;二要切中学生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的“脉搏”,给予科学合理的疏导,使学生认识到教师了解自己、关心自己、重视自己。唯有此,他们才能改进自己的不足,与教师默契配合。

心态契机法学生心态是指在外部刺激和主客体作用下,学生对外部刺激和自身状况所表现出的心理反映状态。它明显表现为某种情绪和心理倾向,反应出一个人的思想认识、情感、态度、气质、性格及其心理变化的态势。教育者要清楚地了解学生心态变化,特别是对消极心态要把握诱因,在掌握实情的基础上利用适当时机,即在学生希望进步、愿意解决矛盾情况下晓之以理,促其感悟,使消极心态转化为积极心态,将逆反心理消除在萌芽状态

改变氛围法创设一种良好的氛围,使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感受到气氛的和谐、师生关系的融洽、集体的温暖,进而自觉融入和谐的氛围中。教学中,若因为教师教学方法死、课堂气氛沉闷而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程序,改变教学方法,机智地创设学生乐于参与的课堂教学氛围,重新鼓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逐渐淡化和消除逆反心理,从而有效地学习。

分类指导法即要根据学生不同知识能力水平、心理素质、个性特征及需求给予不同对待,使教育教学有针对性和区别性。对于不同原因导致的不同类型的逆反心理,教师要对症下药,区别对待,这样学生逆反心理的消除才能落到实处。

身教法人们常说,“身教重于言教”。因为受教育者时时刻刻对教师、对长者进行观察乃至模仿。他们听了你课堂上的说教之后,往往要同你日常生活中的言论、行动相比较。我们知道,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成熟性和判断力,他们也逐渐学会“听其言”、“观其行”。如果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说得头头是道,而自己的行为表现却十分落后,那他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会逐渐降低。今后,他说得再娓娓动听,学生也会不屑一顾,望而生厌。

青少年逆反心理既是正常心理,又是问题心理;既有消极性一面,也有积极性一面。在青少年成长道路上逆反心理是必然存在的。青少年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思变的特点,具有智慧的火花,创造的源泉。积极的逆反心理是一面明镜,如果能加以正确地利用和引导,就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逆反心理也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需要很好解决。

相关推荐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10-5688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